2021年的兩個世界,從股市及比特幣的暴漲談起

前言:疫情擴大了「虛擬世界」的重量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次人類史上最大的疫情,看見美國股市的3次熔斷也看到電動車廠特斯拉的股價大漲,2020年是個不平靜的一年,帶來了許多破壞卻也帶來了許多機會。在這一段期間,在我工作及日常生活上,也感受到一個明顯的現象 — 就是在未來,數位與虛擬世界的生活只會越來越重要且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虛擬世界」份量加重,則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觀察角度。

許多專家或機構對於Covid 19疫情的觀點判斷,仍著重在實體活動的數位轉型面向,即將實體的通路拓展到虛擬世界,擴大客戶接觸的方式及範圍等等,多數仍在討論虛擬作為實體的延伸此一觀察角度。虛擬本身必須要有實體本身的支持,且許多區塊鏈技術應用的討論上,也存在此等必須要與實體有所連結之爭論。

相對於前述觀點,本文認為虛擬本身之重要性不單單只是實體生活模式的延伸,而是虛擬世界本身就有意義,想談的是「虛擬世界本身就是價值」此一概念。抑或是強調說未來人們的生活將同時於實體和虛擬等兩個世界持續貢獻,而難以區分虛擬和現實的現象。作為我個人部落格Code and Law的第一篇科技觀點文章,我整理相關觀察如下:

一、比特幣及股市暴漲背後帶來的意義及現象

受新冠疫情(COVID-19)影響,全球經濟陷入重大衰退危機,世界銀行(World Bank)於其2020年發布之「全球經濟展望」(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June 2020)報告也指出,2020年全球的經濟將比2019年萎縮5.2%。

受疫情影響導致許多股市暴跌,在2020年3月我們見識到美股的3次熔斷,在疫情肆虐影響個人生活及傳統金融股市的同時,比特幣在當初3月時也出現暴跌,但與當時其他的資產相比,其在後來卻逐漸出現抗跌的趨勢,也讓一些傳統投資人更加注意比特幣價值。而後在各國大量的QE拯救經濟後,在去年6~7月股市也逐漸回溫,開始成長,比特幣的價格也回到9,000至10,000美元左右。然後在2020年10月,當Paypal宣布支援比特幣支付時,比特幣再次被重視,而後在11月全球股市也突然暴漲,影響因素可能是許多人看好疫情疫苗出來後會逐步改善生活,生活和相關經濟可能在未來會持續好轉,在12月時許多大型投資機構開始宣布看好比特幣,並且宣布進場,隨後在12月時比特幣在短短一個禮拜左右,就突破歷史新高並且在2021年3月突破60,000美金。

本文認為股市和比特幣暴漲現象,背後更多反映的是各國大QE的熱錢現象,以及投資人對未來法幣通膨的預期心理,也就是避免手中持有過多的法幣,卻因未來資產價格提高而購買力變弱的現象。因此,若你已經預期手中持有的現金和鈔票未來能買的東西變少,相對而言,你是否會把更多的錢轉換為其他資產,如投入房地產、買你想很久的PS4或是投入股市希望能增長,或其他資產?

然而在2020年,卻出現有部分公司開始思考將比特幣或是加密資產納入公司配置,如美國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Square 也買入比特幣作為公司資產,不僅僅是作為投資也是將其當作法幣現金、黃金的替代品,這就是個有趣的現象了,到了同年12月,許多以前唱衰比特幣的金融世界專家們,開始談論到加密資產並且更正過去的看法,並有許多機構宣布預計加大投入加密資產市場,並於2021年1月知名私募基金橋水基金的Ray Dalio更發文表示將開始研究起加密資產的價值,並修正過去對比特幣的認知。

在這波股市及加密貨幣暴漲的環境下,我的Facebook、IG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生態,有部分朋友在2020年見證股市現象將手中許多現金投入股市,並暢談Tesla奇蹟或是相關股市預期;另一批人則是投入加密資產,或是沉浸在Defi世界的幣圈華爾街。觀察上呈現出兩種不同的價值選擇及發展氛圍,就如同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聯盟與部落兩種人,互相守護自己的價值,那麼這兩個世界所謂的價值取捨究竟是什麼呢?

一般而言,不投資股市的人,覺得股市風險很高;在股市的人覺得加密資產的風險很高;投資加密資產的人,覺得實體金融世界,反而風險才高(如國家破產、銀行倒閉),不如自己掌握私鑰或如Defi透明的Code來的清楚。兩種世界要比較,我想可以從一些相同以及不同之處談起,以下章節我將從Fintech及Bitcoin的發展談起。

二、Fintech與比特幣的異同之處

在談論兩個世界「價值」認知不同前,我想先談談科技及網路對金融服務的影響。

有時候很常看到有些財經媒體、專家顧問或部分律師、會計師將Fintech與比特幣(Bitcoin)等加密資產相提並論,並說加密資產屬於Fintech發展的一環。但這個觀念其實是有很大的謬誤,並未深入研究加密資產發展的歷史,因為從比特幣及其他運用區塊鏈技術所發展的加密資產來看,比特幣與Fintech其實關聯性很小,甚至本文認為根本就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那為何這樣說? 因為從「歷史背景」及「價值理念」來看,會發現兩者核心目的是不一樣的。

1.發展的歷史背景

Fintech的發展與網際網路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科技公司及金融業運用當時的技術及網際網路科技,期待改善金融服務或提升效率,從紙本走向電子(如ATM、網路銀行),隨著網際網路及科技的進一步發展,Fintech發展轉變為以使用者服務體驗為主(如Paypal的發展、第三方支付、行動支付,大多由科技公司引發),將法幣金融體系運作得更好更方便,以達到所謂的金融普惠。但也不全然只能透過網際網路科技發展Fintech,如肯亞發展出以手機電信為底的M-Pesa金融服務。因此,Fintech歷史背景是,將科技技術應用於法幣世界所建構之金融世界及價值傳遞系統,用於提升既有金融服務效率及改善使用者系統體驗

而比特幣發展的歷程,則是從2009年中本聰發表的第一篇點對點電子現金比特幣論文而出現,很大一部分是針對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危機下,對傳統金融機構不負責任和失去風險控管功能的一種反思,對於政府和大型機構反抗的一種巨型社會實驗。以前電子現金傳輸下必須要有個中央CA進行認證的模式,區塊鏈技術則解決了網路上身分認證及解決不同帳本同步的問題,改變了傳統單一集中化的模式,並創建了一個獨立於法幣系統外運作的價值傳遞及清算體系,並透過計算機爭取記帳權(挖礦)而產生比特幣,有一套自己的運行規則,歷史背景為對抗法幣系統的一種社會實驗,並在虛擬世界建構出虛擬的金融世界

2.背後的價值理念:

Fintech發展的對象在於提升金融世界系統效率,並從以前的金融機構中心業務思維轉變為以使用者體驗為主的發展方向,解決相關痛點的方式仍透過背後集中化機構提供服務,只不過是拆分許多既有的金融服務,並提升效率。

而比特幣及相關加密資產發展的過程理念,則常強調所謂的「去中心化」概念,這個概念溯源回去可以思考為對抗傳統集中化模式的一種想法,集中化雖然會提升效率,但一方面也會產生些弊病(如竄改數據、倒閉、集中受資安攻擊的風險),因此透過去中心化機制以及自己保有自己財產的模式,建立起一套信任機制,一套共識基礎並讓任何人參與其中。

三、兩個世界的金融體系:實體與虛擬

接著讓我們來談談這兩個金融世界的「價值」。這章節所說的兩個金融體系,指的是「法幣」及「加密資產」各自所構成的金融世界,而這兩者剛好可以對應「實體」及「虛擬」發展的世界。在股市及加密資產都暴漲現象下,感覺自己賺到錢了,但賺到的「錢」究竟是什麼? 從這兩個世界的角度去思考或許可以得出不同的想法,甚至有些弔詭有趣的現象。所以在下面本文想先談談什麼是「錢」?

長久以來我們(包含我們的父輩、祖輩)主要都是生活在法幣建築起來的金融世界(下稱「實體金融世界」),生活的環境主要以法幣計價為主(部分祖輩可能經歷過黃金、白銀時代),根據生活經驗透過法幣就購買許多東西,所以很自然的覺得「錢」就是法幣。而在實體金融世界上,解決法幣實體運輸不便的方式,早期是透過銀行的分支機構及人力提供金融服務,隨著科技及網路發展,金融業也開始將相關科技工具及技術應用於其服務之上,如早期的ATM、網路銀行,以及近期的P2P跨國匯兌、群眾募資等等都可以說是逐步發展的一環,只是早期金融創新多來自金融機構內部,而近期許多有趣的金融科技應用則多來自於新創公司或是科技公司所貢獻。而所謂的金融科技(Fintech),說白了就是實體金融業的數位轉型。實體世界的錢來自於政府中央銀行發行法幣或銀行存款所創造的貨幣乘數效應,政府依據經濟狀況來調節實體世界的「錢」。

比特幣和相關加密資產的發展過程,則是建立可信賴數位環境的一種巨大的社會實驗,數位環境常具有可以竄改、輕易複製、跨域傳輸的特性,然而在區塊鏈技術下的比特幣卻不具備可竄改及輕易複製的特性,但仍可保有網路跨域傳輸的方便性。透過「去中心化」的模式建立起一套信任模式,犧牲「中心化」之效率卻可能換來一套數位環境的信任體系,並隨著以太坊、去中心化交易所、加密資產備抵資產的穩定幣等,在這樣的基礎發展出各種不同的金融應用及價值傳遞系統,比特幣虛擬世界的錢則是必須貢獻系統(挖礦記帳),依照特定規則(POW、POS等),才能獲得這個虛擬世界的「錢」,並有總量限制。

價值傳遞須要比較強的信任,這也是為何金融服務業者和其服務常常需要被人關注和監理,畢竟其所承載的是他人的財產。兩個世界本質上都需要建立起信賴,只是處理上的方法不同,傳統集中式的實體金融世界,透過繁複的法規要求金融機構遵循並加上政府監理,以期待降低金融集中化所產生的弊端,這也是為何金融法規多如牛毛的原因,且於2008年過後美國亦再次加大對金融業之管制;而虛擬金融世界,以比特幣為開端,透過去中心化和程式碼開源透明,建立所謂Code is law的秩序,並且將金融價值保存的責任交回個人保管,建立了一套既獨自又分散運作的虛擬金融世界,提供對實體金融世界不滿人們的另外一種選擇。

這兩個世界的金融體系,整理如以下這張圖片所示:

  • 法幣系統服務的服務者(綠色):中央銀行、商業銀行、證券和金融科技公司。
  • 加密資產系統服務者(黃色):礦工、幣幣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Defi等等。
  • 串接兩個世界的服務者(白色):「法幣/虛幣交易所」以及利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憑證,並宣稱該等數位憑證有法幣在其後備償。

有了上面這張圖,我想能夠更簡單清楚的思考兩個世界的互動,而不會陷入一直在站在自己世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特別是當不斷有實體世界經濟的機構、分析師以及各種人員開始進入到虛擬經濟,並且討論加密資產的價值時,很常見爭論的一個點就是,比特幣有無價值? 且說其無價值者認為的是他背後並無與實體連結等等。

對於「比特幣有無價值」這個靈魂的拷問,本文認為這個問題本質問的是虛擬世界本身建構的秩序有無價值,這也涉及許多人對比特幣的信仰,若仔細探究,還能細分如下:

你信賴比特幣的是,它本身的系統價值? 還是比特幣未來可能增加的法幣(美元)價值? 即信賴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系統比現有金融體系更可靠,還是只是作為未來轉換為更多法幣的一個投資對象而已。

若從內心上認為法幣系統並不可靠,應該不會有想把比特幣換成法幣的想法,因為你不會拿有價值的東西去換無價值的東西,那麼應該是致力於虛擬世界的金流體系並努力,並且也不會在意幣價的漲跌,畢竟漲跌是相對於法幣而言。而應以虛擬世界為主計價任何事,沒特別狀況應不會特別想把加密資產換回法幣,就像在艾澤拉斯大陸般的活著一樣,所以若談真正對虛擬世界金融體系的信任,信任的應該是自己以及區塊鏈這套系統(即黃色區塊)。若在意的僅是相對於法幣的幣價漲跌,那麼你本質上還是屬於活在法幣價值信仰的人們(即綠色區塊)

另一方面,若說比特幣價格波動無法作為貨幣或是背後沒有實體價值,那是站在實體世界看虛擬世界,本文認為這樣的批評有所不公。那以實體世界的金融系統來說,那麼請問法幣背後擔保的是什麼? 是黃金嗎?美元法幣早也已經與黃金脫鉤,縱然黃金本身有價值,其本身也存在許多虛胖價值,背後反映的是長達兩千多年人們的信任價值,所以信任法幣背後的是什麼,不如說是政府體制及法律制度管制下的金融體系。法幣、黃金背後本質就是人們的「信任」,這個信任也就是所謂的「錢」。

所以錢的本質就是社會大眾的共識(我相信得到這東西後,別人也願意為了這東西提供我服務或商品)。縱然是信仰虛擬世界金融的人,亦不可能單獨脫離實體社會金融而活,因為多數人仍活在那裡,那裡的共識仍存在,信仰虛擬世界價值的人仍須生活於實體金融世界,但實體世界也不能忽略虛擬世界的擴大,當越來越多人移轉過去,傳統的共識也不再那麼牢不可破,因此兩個世界有個共通點,即價值的背後本質是一個「共識」。

如在敘利亞發生戰亂、辛巴威發生法幣通膨、或銀行因為倒閉或政治因素封鎖你的帳戶時,可能加密資產的系統更來的可靠。但法幣有政府央行在背後調整,隨著實際交易的增長,法幣也能配合成長以因應交易量,避免通縮的問題。至於常常出現討論,法幣和加密資產系統彼此間的取代性,或說加密資產有無可能成為目前社會運作下的「貨幣」?

本文認為一個虛擬金融要取代行之有年的實體系統不太可能,但實體金融也無法阻止虛擬金融的持續發展,或回歸到實體金融此單一系統之中,因為比特幣的出現,已給予對實體金融不滿人們的另外一種選擇權,就像民主政治存在於現代社會一樣,不會那麼簡單地又要強迫人們回到帝制或獨裁社會。

本文認為未來更多時候可能是兩個系統並行,畢竟生活本來就不是非黑即白,比特幣的出現給了我們另一種選擇,這樣特殊數位資產的出現,也彰顯出虛擬世界在我們生活的份量,在未來只會持續加重。

四、虛擬世界並不具備實際的產值?

至於另外一個常常被論及的點,就是討論虛擬世界是否有無實際的產值。確實我們大部分的商業產值仍係於實體世界的各種活動為主,虛擬世界確實比較是一個通路的感覺。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約30年左右,這樣的虛擬世界創建了許多大型的科技公司,如社交媒體的Facebook、Twitter、網路行銷公司、線上影音平台、搜尋引擎公司等,虛擬世界早已變成一部分商業活動的環境,甚至具備龐大的社會影響力。不過前述的平台可能都是側重於我們特定需求所發展出來的服務。

若要談論虛擬世界,我想「遊戲」可能是最好描述這個環境場景的對象,特別是網路遊戲的發展,遊戲本身帶給人的體驗就是個完全不同的線上面貌,某些人在現實社會中可能很木訥,但在遊戲世界中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態度和身分,給予人一種第二人生的感覺。小時候打電動時,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小孩不務正業,應該多去學校活動和參加實體社交活動;但那是因為上一輩的人不能理解網路世界的社交生態,線上遊戲的網路世界背後也是活生生的人,網路世界何嘗不是一種綜合社交、資訊、學習、領導各種方面的學習環境,縱然是小孩,若他能成為公會的領導並分配誰當坦克、誰負責傷害輸出、誰負責補血、並操控團隊組成和進程並思考策略打怪並分配戰利品,這些特性其實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領導特質,不應該因為虛擬現實的區分,而忽略它所帶來的學習影響。

而近期非常有名的Roblox,即成為逐漸成為青少年喜愛的社群平台,畢竟玩遊戲是社交的一種方式,在一個能夠探索、交流、玩樂的沉浸式環境中,與其他用戶「共同體驗」創建出一個與現實生活類似的身分,甚至有小朋友在上面創建遊戲並且販賣相關服務並以此獲利。縱然是虛擬世界,當其背後連結的是人的活動和精神思想創造,它與實體世界並無二致,仍有實際的產值。

加密資產的出現和活動,其背後縱然不連結特定實體資產,但只要其背後連結的是一群人對虛擬世界的想像和信賴,且隨著各種技術開發結合更多人與其互動的可能性,我想不管它是實體還是虛擬,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價值產生。

五、從實體虛擬之分走向虛實不分的世界

談論完上述議題後,我想談談虛擬與實體世界的未來發展。縱然我們現在已經有線上會議、即時通訊、線上遊戲包含所謂的AR/VR裝置,且全球大疫情也讓我們更加重視這些工具的使用,但在目前我們仍存在一種虛擬和現實分別的感受。而關於虛擬環境與實體環境的不同,本文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兩點:

  1. 第一點就是接觸虛擬環境的「沉浸」感受,我們大多還是透過一個螢幕或屏幕接觸,不會產生我與你真的在「同一個地方(Place)」的感受,至多為一「共同的空間(Space)」的體驗。而這樣的差別就在於我們能否同步感受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對方的神情、情緒和反應等等,這樣的沉浸式感受。
  2. 第二點就是價值傳輸的體驗,我們大部分在虛擬世界活動的產值,還是必須配合實體金融社會的活動,而不能直接使用虛擬世界或是遊戲世界裡面的金錢生活,也就產生出我們認為實體大於虛擬的感受。

針對前述的第一點問題,我認為5G的普及搭配上AR/VR穿戴式設備的模式,將會是解方。5G就像是在通訊道路上開了十幾到幾百條的高速公路,5G的普及和建設將成為未來各種科技及商業應用的基礎設施,本質上能將雲端和邊緣運算發揮更好的效益,以往在AR/VR或許多穿戴式設備等最大問題的硬體設備效能,都可能有望在5G結合雲端運算等商業應用上,解放設備硬體要求並讓相關應用更加普及。從中美之間大打貿易及科技戰的部分來看,美國政府祭出許多出口及進口之管制措施,如要求許多晶片代工廠不得為華為製作晶片,晶片戰背後瞄準的其實是華維的5G技術及相關通訊設備,亦可見得其重要性。而近期微軟亦說明預計推出Mesh雲端服務,期待讓開發者能更方便打造AR的應用服務,並透過透過AR、VR頭戴裝置或PC、手機等連網裝置,滿足使用者虛實整合互動的需求。

隨著5G通訊的普及和雲端運算的搭配下,我想我們也可能脫離螢幕之限制,而從所謂的Space感受走向Place的感受。

而針對第二點問題,隨著區塊鏈世界發展出來的加密資產(如比特幣、以太幣)逐步進入到主流之視線內,許多大型金融機構華爾街開始投入加密資產,甚至有像美國上市公司MicroStrategy等購入比特幣作為公司內部資產,以及Tesla也開始將虛擬貨幣當作儲值工具之一種,以及聽聞到如Payapl、Visa宣布未來將支援加密資產支付服務。虛擬社會創建的價值傳輸系統已經一步步進入到我們的生活,此外,還有以程式碼構建的去中心化金融世界(DeFi)也正在蓬勃發展。

當網路本身就能存在一套金流或價值傳遞系統給我們,讓價值傳輸也不再限於實體之金融世界,而能朝完全虛擬化的方向前進,這時遊戲幣或虛擬幣本身就不在虛擬,而是成為這個虛擬世界原生的物品,不管它是數位黃金或是可能的貨幣? 都將帶給我們無縫接軌的體驗。相關區塊鏈遊戲項目如DecentralandSandbox,也就順勢地希望應用運用區塊鏈技術於遊戲世界,區塊鏈下建構的虛擬資產有著更強的獨立性及自成一體的金流體系,能為虛擬世界帶來更沉浸式的體驗。

虛擬就是我們的生活,聽起來像是電影「一級玩家」裡面的台詞,但當5G、雲端及AR/VR結合甚至是所謂的MR,給我們帶來更多新奇的體驗並普及於我們生活的周遭時,存在一套虛擬世界的價值傳遞體系將甚為重要,區塊鏈不只建構出一套價值傳輸體系,更可能在一個虛實不分的世界創建出一套登記系統。包含近期非常火熱的NFT概念,搭配收藏品及藝術品的概念被推廣,數位藝術家 Beeple(本名 Mike Winkelmann)其作品更在2021年3月11日,於佳士得拍賣行上以 6,930 萬美元賣出,創下 NFT 作品單價紀錄。但NFT的應用不僅於此,且它會對法律的財產權及登記制度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當那個虛實不分的世界到來後,關於區塊鏈更大的應用,我想可能就一目了然了。

Photo Source: 30 Years Later, Watch How Disney Dollars Were First Introduced at Disneyland! – D23

其實一直以來,人們也持續追求生活在虛擬世界,如擁有全球著名IP的「迪士尼」過去即致力於打造出一整個童話世界讓人們體驗,並且從線上延伸到線下,透過迪士尼樂園的建立及相關環境氣氛的營造,讓我們步入虛擬奇幻的童話世界。上面這張鈔票即為美國迪士尼於1987開始發行的Disney Dollars,發行這個的目的即希望能讓顧客能更加沉浸於迪士尼的世界,而不適在使用金流上仍限制於美元,不過其已於2016年停止生產和繼續販售了。從比特幣而起的各種區塊鏈資產,似乎也已經為未來沉浸式虛擬世界建立起一套金流體系了。

當虛實不分的沉浸式體驗的普及,或許就是虛擬世界產值及區塊鏈應用爆發的時點。屆時,不只迪士尼,我想寶可夢的世界及遊戲王的戰鬥城市,也能具現化在我們眼前了,那時我們也能很帥氣地喊聲「俺のターン、ドロー」(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