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支付(上):從歷史發展看科技如何打破及形塑我們的支付體驗,穩定幣的影響何在?

前言

談到支付你想到的是什麼?現金支付、支票支付、刷信用卡或是利用 QR code 掃碼支付,是的,這都是我們常見的支付場景。支付看起來就是個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過程,但這個簡單的過程,卻因應我們社會活動的變化,發展至今其背後已形成一個膨大的複雜系統和不同的服務商,支撐著我們每日的支付活動,如果這些服務商出了問題或是背後的資訊系統故障了,對於我們生活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而不單單只是你無法買個咖啡而已。

一、支付的核心意涵為何?

最為簡單的支付概念就是,你在便利商店買東西,店家給你一杯咖啡,你給店家一筆錢。這是我們最直觀想像的支付,即「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不過並非每種交易都能一手交錢或一手交貨,有時得先交貨或提供服務,後續才能收到錢,或是我們要先支付金錢,其後才能獲得貨品或是服務,這種交易常常出現在跨地域和跨國的交易環境下。舉例來說,如跨國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即常常需要先提供服務或是商品,後續才能獲得付款。這時候的支付概念就可以這樣敘述:「在一個交易當中,賣方提供商品或服務給對方,買方給予賣方一定的金錢價值,雙方完成一個交易行為。」這樣的概念敘述,也能包含前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概念在內。

除了上面舉的兩種情況外,若支付概念還要包含如契約約定捐款給慈善機構或向政府繳稅的情況,這種情況的支付,我們往往不是為了獲得特定的服務或商品,而是為了消滅一些法律義務上的關係而已。這時則應法律的角度去思考,支付概念就會成為「透過一價值移轉過程,使一定的金錢給付法律義務關係結束。」

從上述的分析來說,其實我們就能逐步抓到「支付」的核心概念意涵,其實就是人類間活動或交易關係上,透過金錢價值的移轉,使兩者間的關係結束。在有這樣的認知下,若從人類「活動」的角度出發思考,對於支付可能也會有更直觀的感受。舉例來說,如我們認為最好的交易就是所謂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銀貨兩訖)的狀況,因為在這個交易過程中,支付是瞬間發生的。不過當你涉及到跨地區或是跨國的環境之下,就會產生說,我今天要往美國賣出貨品時,我是無法直接馬上取得交易對手的美金,對方也不確定說他先付美金後,我是不是會按造約定把貨品提供給他?這樣的過程中,不論是我提供貨品的人,或是先付款的人,都要等到確定收到錢或是貨品,才能把這樣的關係結束,若中間發生錯誤(如貨品沒有收到或是未收到錢),都會讓兩邊的關係難以結束。

所以這時就出現了所謂的「第三方」出來協助交易的買賣雙方進行支付活動的順利進行,這類型的第三方交易協助者,協助的模式通常是買方提供一定的金錢或信用(未來支付的能力)給第三方後,第三方開立一個憑證給買方,買方再將該憑證交予賣方,賣方就可以拿著這個支付憑證去請求第三方支付款項,而這個「支付憑證」的名稱各有不同,如銀行開立的支票或是跨國交易下的信用狀,或是常見的信用卡都是這個支付憑證的體現。因為有個第三方在中間確保交易的順暢進行,所以跨地域或延遲提供服務的買賣才能順利進行,不然若支付過程經常發生問題,我們就會不太敢去進行遠距離或是延後提供服務的交易了。

交易本來就是買賣雙方你我間的關係,但因為買賣雙方交易的需求,跑出了一個第三方協助交易,而銀行和金融機構就是我們最常見的「第三方」。若第三方經營不善或是未能好好管理支付過程,就會對交易的當事人之間產生嚴重的影響,並進一步使交易的市場萎縮(因人們不敢進行交易)。此外,「網路」的出現,讓我們在資訊的世界上真正成為一個地球村,使以前可能不那麼容易發生的跨地域和跨國境的交易頻繁出現,「電子商務」的概念被提出。電子商務使消費者更方便進行跨境交易,所以消費者如何在網路上進行支付,就成為一項重要問題。銀行等金融業與科技服務提供者(如電商平台)在這問題上的努力,也是導致支付活動不斷變化的主因,如你我常聽到的信用卡支付、跨境匯款、行動支付、掃碼支付等等。

所以若要抓住支付的核心概念,我們就可以從人與人間的互動去思考其核心概念:這個支付,是兩個人間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還是兩個人透過第三方去協助進行支付,在支付的過程究竟是兩個人,三個人還是四個人甚至更多,越多則支付系統越複雜。而第三方在「使支付過程的方便度」及「支付過程的安全性和風險管理」上運營及管理的能力高低,就是支付行業不段變革至今的主要驅動力及法律監理的重點。

二、銀行業帶來內部變革

銀行業,一直以來在支付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故而早期交易雙方遇到的支付問題,往往是由銀行先行面對解決,如跨國貿易下的信用狀服務,讓進口商和出口商能夠確保貨物和金錢的順利給付。另一方面,與一般人較為相關的支付工具,則是如支票及跨國轉帳的服務,透過在銀行辦理一個帳戶就能取得相關的服務,不過能應用的支付範圍,還是受限於銀行分店及其合作夥伴的數量。

所以銀行開始進行各種的夥伴合作並擴大其資訊聯絡網,讓人們支付不在受限於單一銀行本身,而是能夠在一定的聯盟下進行跨地域支付。這部分的變革,最為顯著的即為 SWIFT 的出現,以標準化的通訊標準和金融報文,取代過去昂貴的銀行間透過電話和個別電報技術的通訊方法,降低了當時高昂的費用。而SWIFT所提供的電報系統,仍是目前國際銀行間主流的支付方式,甚至因為其廣泛的會員和影響力,甚至可以透過禁止特定國家使用其服務,而形成一種國際制裁手段(如先前因俄烏戰爭,使俄羅斯 80% 銀行被從SWIFT服務中剃除)。而支票的變革,則是過去曾出現如電子支票的模式和金融卡(Debit Card)支付,可以即時的銀行帳戶扣款也讓我們支付上更為便利,而後也與信用卡服務相結合,使人們更便利的享受支付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信用卡服務的出現,讓消費者嚐到了延後付款的便利性,即以「未來支付能力」作為擔保的信用支付服務。信用卡的出現,往前可追溯至 19 世紀時,英國的富人們購買奢侈品時因現金不夠,為解決此問題,後續店家透過發行一定卡片使其可在上面賒帳繼續購物。不過真正被大家所應用,則是美國的 Diners Club 出現,該卡片發行公司與紐約市 27 家餐廳簽訂合作契約,憑其所發行的 Diners Club 卡就可以付款。信用卡後續的發展,也大大影響了人們使用現金和支票進行支付的模式,人們開始習慣使用銀行的信用卡進行支付。不過信用卡仍然會受限於,信用卡發行者和銀行的合作對象數量,而影響其可支付的範圍,所以在「提升支付便利程度」,就出現如 Visa 這樣的業者。 Visa 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跨國信用卡結清算公司,它雖然提供信用卡間資訊傳遞及聯絡的服務,但本身卻不發卡,而是透過建立起龐大的 Visa 跨國會員聯盟,提供信用卡和相關的支付服務給會員,並讓會員向消費者發卡。

信用卡的運作模式,最簡單的模式,除了買賣雙方外,還會有中間人作為第三方協助買賣雙方先行墊款及事後收款的角色。不過在 Visa 的運作模式下,最完整的模式則是中間人至少應包含三個機構,即發卡銀行、收款銀行及前述兩者間結清算的 Visa 本身,透過這樣的處理,可以讓會員快速擴大,並且都由 Visa 協助背後的資金結算,具體的體現就是當消費者到國外購物時,可以快速完成支付,不限於現金不夠或交換不同貨幣的問題,有效的提升了支付的便利程度。

電子商務的發展,也讓銀行業不得不思考如何使讓網路支付更為便利,用不同的加密技術確保線上交易的安全,使信用卡和金融卡則被廣泛地用於「電子商務」的買賣當中。目前這樣的模式,仍是電子商務上主流的支付方式,不過信用卡和金融卡支付,有時候還是必須輸入一些個人卡片的資訊,若因為資訊環境不安全而洩露導致詐欺盜刷問題,有部分隱私疑慮。也使部分人士想要改善更好的支付體驗及安全性,則有相關科技業者不願只單純僅作為銀行和金融業背後的服務供應商,也想跑到前端接觸金融服務使用者,希望提供更符合網路活動的支付服務(如不受限於銀行的營業時間和實體空間),亦是近期金融科技概念被提出的背景。

三、科技業帶來的外部變革

網路的出現,帶給人類生活第一個改變是資訊傳播方式的改變,讓資訊的取得和傳遞更加便利並且幾乎零成本,這樣的改變而後也影響了人們在電話通訊的要求期待。在過去位處兩個不同國家的人彼此間要對話是非常困難的,故有電信商提供服務,但是跨國的通話是相當的花錢,而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而後 Skype 的出現讓網路通話變得可行且方便。雖然資訊傳遞和通話都方便了許多,在不同國家間工作的人,要給自己母國的家人送錢時,卻面臨一個問題 —— 即銀行的跨境匯款的速度和成本與網路通訊相比,其速度不僅慢且成本還高出許多!與網路活動迅速完成相比,跨國境的「價值移轉」的體驗就顯得相當不好。故科技業在「支付」上所帶來的變革,多數是從這樣改善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其發展路徑大致可分為「跨境匯款」及「電商支付」等兩條路徑。

  1. 跨境匯款 在跨境匯款上面,有些科技人早期想要跨入的原因,就是想要處理跨國工作者在匯款上速度慢又高成本的問題,縱然銀行現行使用的 SWIFT 是相比過去電話溝通更有效率的方法,但與網路時代相比,它則顯得昂貴及低效。此外,跨國匯款還有不同法定貨幣兌換的匯率問題。 而科技目的就是希望讓跨國匯款,如同傳遞訊息一般的快速甚至便宜。如跨境匯款的金融科技公司 Wise ,創辦人之一即是網路通話公司 Skype 的前員工,希望能夠解決在歐洲跨境工作者匯款上的困難,故而創立這家公司。他們的模式就是透過媒合兩國中有匯款和收款需求的使用者,使跨境匯款方便,並希望避免銀行跨國匯款服務下的各種手續費成本、貨幣匯率的不透明、以及等待資金到帳的時間差。舉例而言,假設人位於美國的 Alice 欲匯款至其英國帳戶,而位於英國的 Bob 欲匯款至其美國帳戶,兩者欲匯款的金額在匯率兌換後金額剛好相等,則可透過 Wise 進行媒合兌換。在美國的 Alice 則匯款到 Wise 位於美國的帳戶,再由 Wise 透過美國的帳戶轉帳到 Bob 在美國的帳戶。另一方面, Bob 則匯至 Wise 在英國之帳戶, Wise 再透過其開設於英國之帳戶轉帳到 Alice 位於英國的帳戶。如此雙方在概念上即完成跨國匯款,但實際上資金的流動僅在英國和美國國內進行匯兌,從而避免掉了以前跨境匯款產生的金錢和時間成本。
  2. 電商支付 網路的興起,另一個帶動起的活動就是「電子商務」活動,讓一般消費者也可以方便的買賣各地的貨物,但在涉及跨國交易時,就會使得金錢的支付相當不方便,付款往往要自己去郵寄支票或自己去銀行跨國匯款。而 Paypal 的出現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允許用戶使用電子郵件來標示自己的身分,並進行資金移轉等等,使用戶方便匯款等,而後 Paypal 則和許多電商平台合作,最後則賣給了當時全美最大的 eBay 拍賣網站,現在仍為許多線上交易主要的交易方式。 而另外一方面,在中國的電商活動發展,則以阿里巴巴集團下的淘寶為主,他們在交易的過程中,發現到說買賣雙方在交易下,常常會發生所謂的貨物未收到或貨品有瑕疵,而導致交易糾紛,為了保障消費者,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支付擔保」功能,開發了支付寶。在使用支付寶的支付場景下,即在買家收到貨和確認貨品沒問題前,買家先行付款的金錢則由淘寶的支付寶進行保管,等到買家確認無誤後,再把錢撥款給賣家。另外一方面,也存在說部分賣家因為較小,難以獲得銀行信用評定而無法在網路上提供信用卡支付,所以也出現有科技業者出現提供賣家信用卡收單服務,再以科技業者本身去跟銀行談判取得收單資格,再去協助與其簽約的電商的小賣家提供各種的信用卡收單服務。 電商支付的發展,簡單概括就是在跨境支付上面,盡量使作為使用者的買賣雙方達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支付體驗,並確保提供貨品和服務並無錯誤及瑕疵。重要性就在於提供資訊流的業者,逐漸發展到金流這部分,並將資訊流和金流兩方面結合,並提供使用者更好更即時的支付體驗。

四、穩定幣的出現及帶來的影響?

穩定幣的出現,其最初的主要發展原因來源於,在加密貨幣市場蓬勃發展之下,交易者對於穩定性的需要。因為如比特幣和以太幣,各種幣別不管是在中心化交易所或是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大家交易時還是習慣以「法定貨幣」的價值去看各種幣別的漲跌,因此當要交易套利時,就會需要有個穩定的加密資產可以協助保住已經獲取的利益。因此,就有部分業者聲稱,其將發行一種穩定幣,即發行多少 加密資產,其背後就有多少的法定貨幣資產在其背後支撐價值,這種類型的穩定幣就稱為,法定貨幣價值型的穩定幣。具體例子如常見的 USDT 及 USDC。

而後穩定幣的發展,則又出現了因應加密貨幣市場的借貸需求並和 Defi 相結合的專案,如 DAI 這樣的穩定幣,其背後維持的機制並非仰賴於發行者所稱背後有多少的法定貨幣資產,而是透過抵押一定數量的以太坊等加密貨幣資產,並透過程式和市場自動調節維持其穩定機制。而後還有出現如所謂的算法穩定幣,聲稱透過調整市場的供需控制所發行的 Token 數量以維持跟美元法定貨幣的價值錨定,但這樣的機制後卻發生不穩定狀況,並給予市場嚴重的打擊,如 Luna 專案下的 UST 穩定幣,卻於 2022 年 5 月時受到衝擊,並最後歸零。因此,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穩定幣,仍是以法定貨幣價值資產的類型為主流,如 USDC 及 USDT 。

另外對於穩定幣的需求點,則是來自於跨境匯款的需求,因為加密貨幣市場變動快速,交易者會需要快速地於不同的市場轉換資金投入市場或是避免風險,對於跨國匯款會有所需求,但現行的銀行跨國匯款服務,至完成匯款往往需要等個兩至三天,還得受制於收款國之銀行帳戶的有無,無法滿足迅速轉換資金的市場需求。針對此點,其實早期比特幣的出現,也有部分人希望能將加密資產用於跨國匯款,但因為市場上價值的快速變動,加密資產並非很好的一個媒介,因此大家也漸漸改採用穩定幣來進行跨境匯款。

所以穩定幣出現的意義,主要來自於兩項需求,即加密資產市場及 Defi (去中心化金融)活動下的「避險需求」,另外一方面則是「跨境的資金移動需求」,且不需要有銀行帳戶,有加密資產的錢包即可進行收款和付款。不過此時讀者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即穩定幣的跨境匯款需求,與其他的 Fintech 的公司如 Wise 有何不同?它們不也是主要處理跨境匯款需求痛點。其主要的差異點,就不得不提到區塊鏈網路的特性,即區塊鏈網路不仰賴於單一中央機構所運行,所以如果穩定幣建立於公鏈之上,則代表他是一年 365 天及 24 小時不間斷運行且數據公開,不容易因單點故障就使服務暫停,並且只要對方是使用相同的鏈就可以互動,無需額外串接 API 使不同的資料庫進行聯絡,從而避免了現在 Fintech 公司若要和不同公司或資料庫進行溝通時,所需要的成本。

故所謂的穩定幣,真正的意義就在於其是建立於區塊鏈系統上,可以全年無休的運行,並且讓使用者只要會使用區塊鏈網路,不論何時何地,都能無礙的進行價值移轉。實現一種價值移轉上的地球村概念,就如同你我透過網路傳遞訊息般地簡單。

五、結論

本文的開頭,想先帶讀者先深入瞭解「支付」的核心意涵,再來從人類活動的互動變化,以及因為「網路」的出現,使我們的活動範圍得以擴展到全球各地,從而使單純的支付問題,因為我們的需求,而出現許多不同的服務提供者,而在背後出現複雜的支付體系。

所以分析支付的問題,我們可以先以人與人間的活動互動切入,這個活動上背後涉及了多少人,就會發現原來現代社會的支付活動運行,其背後都有龐大的機構和服務商在其背後,而推動支付變動革新的主要動力,就是來自於他們如何滿足我們對於「支付便利程度」的需求。這些第三方,希望使我們的支付體驗達到如同見面般交易的直觀且方便。不過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說,當第三方未能成功協助我們完成支付,也將令我們活動上的關係不確定而產生風險。所以這也是為何當使用者在使用支付服務時,應當考慮背後的風險性,若提供服務業者在風險管理不良及帳務清晰透明,當該業者出現問題,就會對於使用者產生極大的影響,故也應關注對於支付業者的「安全性及風險管理」能力。

金融業因為其本質成為過去主要推動支付服務變革的主要帶領者,如信用卡支付和跨境匯款服務。但隨著網路活動深入我們生活的各種面向,而使得科技業者,認為支付的活動相比網路文化中的便利性、低成本特性有所不同,故而再一次的出現並推動改革,開啟了 Fintech 的蓬勃發展,並進一步走到前臺直接接觸消費者並提供網路上的擔保服務。

而穩定幣的出現,看似是加密市場下的一種避險需求物,但其背後真正的變革,其實是來自於採用區塊鏈技術作為價值移轉的方法之一,使大家不再使用各自單點的個別系統,而是能共用區塊鏈這個一套大型的雲端運行系統,使大家皆能於其上收款和付款,而理解到區塊鏈技術背後所帶來的影響。在使用穩定幣的過程,使用者也將產生即時到帳,無需個別系統和銀行賬戶,就能互相進行價值移轉,使個人對個人的直觀感受。且因為穩定幣建立於區塊鏈上,就代表了他是一個可以被寫入程式的金錢,若結合區塊鏈上面的程式應用 (Dapp),亦將促進發展出新型態服務模式。穩定幣的推出和廣泛採用,是使我們認識區塊鏈技術真正意義的好處的一種應用模式,而非想到區塊鏈就是暴富和投機。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探索和應用,亦將是我們是否能真正邁入元宇宙世界前重要的基礎建設。

本文英文版獨家授權予 Coinrank 使用。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is exclusively licensed to Coinrank.

A Historical Review of Payments: How Technology Has Disrupted and Shaped Our Payment Experiences, and What is the Impact of Stablecoins?

[閱讀更多]

什麼是支付(下):支付產業如何賺錢?支付行業的盈利模式,區塊鏈如何形塑出新的商業模式

發佈留言